犹太人大规模创新的秘密是什么?
2019年01月07日 10:59:11
来源:童行学院
文章来源:童行学院;作者:吕丽莹
提起犹太人,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聪明、精英,全世界最聪明的爱因斯坦,当下最红最热的科技新贵扎克伯格, 都是犹太人。
全球诺贝尔奖得主约有800人,20%以上是犹太人,而2015年的福布斯财富排行榜,前50名中20%也是犹太人,要知道,犹太人作为绝对的少数派,只占全球人口的0.2%,取得这样的成就,非常惊人。
但是,犹太人并不是受眷顾的幸运儿,在他们的身份标签中,很重要也很沉痛的一个,是多灾多难。由于宗教、种族而被迫害,在犹太民族千年的历史中频繁出现,中世纪,欧洲各地的犹太人被限制地区居住,不准拥有土地,经常受到迫害,在上个世纪,纳粹德国甚至对犹太人采取了种族灭绝的政策,整个欧洲的犹太人损失了约三分之二。
根据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塞尔吉奥·德拉·佩戈拉的研究,1939年时有950万犹太人生活在欧洲,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,欧洲的犹太人只剩下380万。据历史学家和研究人员估计,大多数认为约有600万欧洲犹太人在大屠杀中遇害。
经历过这样几乎被灭族的惨剧,短短的几十年间,犹太人在世界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教育、科技等领域又占据了领先的位置,2016年皮尤研究中心(Pew Research Center)的几个数据可以窥见一斑:
-
在北美,有75%的犹太人受过高等教育,而非犹太人的这一比例为40%。
-
44%的美国犹太人家庭收入超过10万美元,而在整个美国公民中,只有19%的成年人收入超过10万美元。
-
截至2011年,已有200名美国人获得诺贝尔奖,其中62人(占比31%)是犹太人。
其实,这样的快速恢复和崛起对犹太人来说不是第一次。在中世纪他们被限制居住地,被迫住在城墙之外的时候,他们从基督徒被禁止进行的贷款行业入手,建立了犹太借贷业务的整个体系,也就是整个欧洲银行和信贷业,进而控制了大部分的国际粮食贸易。
这其中,有什么秘密?
难民思维与教育创新
最近看了一本书,叫做《养育下一代创新者——犹太教育对中国教育的启发》,作者有两位,一个是中国人,一个是犹太人,分别从两种视角出发去审视当下的教育、讨论教育创新,很有启发。
这本书的作者之一Ami是难民的后代,他的父亲是二战中的逃亡者和幸存者,在战后搬去了以色列。作者在探索和思考犹太人的创新精神的时候,频繁提到难民思维。他说,作为犹太人,大屠杀和多年流放逃亡的经历已经成了犹太人的集体记忆,它已经和整个民族灵魂融为一体了,而这可能是犹太人极具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因素。
为什么这么说呢?
首先,难民经历很大的一部分在于你需要重新塑造自己,以适应新的状况。
回到中世纪犹太人的例子,在被隔离、被限制、被歧视、被迫害的生存状态下,为了确保生计,欧洲犹太人迫切需要用创新的方式改善他们的生活,他们注意到基督徒不被允许做收高利贷,但并没有说“低贱”的犹太人不行啊,调整了思路之后,他们建立了整个欧洲的银行体系。
其次,难民的生活状态会逼迫你不断地解决新问题,拥抱新方法。
二战之后,很多犹太移民到了美国,旧的规则在新的世界中已经不再畅通无阻。美国作家兼记者弗里德曼写道,在新家园里,大量的犹太人开始学习研究科学,因为科学能够开拓一条凌驾于旧世界规则之上的道路。在书中,这被称为“找到有竞争性的边界”,在新的领域中,更容易实现自身竞争力的提高。
再次,难民的生活状态会让你习惯拥抱不确定性。
难民生活是颠沛流离的,今天能找到食物和庇护所,明天不一定,今天遇到的德国士兵可能会放你一马,明天遇到的可能会揍你一顿。
书中也记录了作者父亲的逃难经历,在逃难的过程中,没有什么是确定的,而身处灾难中的人要想方设法地活下去。这种“我活下来了,我一定可以做到”的信念,也让他们更能接受不确定性,更能期待更远之后的安稳生活,而不被不可控的当下打败。
最后,难民生活会让你不断思考什么是最重要的,什么是可以传承的。
当外界压力巨大时,一个家庭,一个社群,一个种族,反而会更加团结。上周刚刚去世的犹太作家阿摩司·奥兹(愿他安息)就对“家庭”这种结构非常着迷,在他的笔下,“家庭是宇宙最神秘的细胞”,充满着人生的悲喜与矛盾,又带着家园的温暖与光辉。事实上,犹太民族非常重视家庭,非常重视教育,这可能也是整个民族的价值观。
创新思路的实际运用
创新,立足于发现新问题,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,这是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现实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,也是童行成立之初就希望能够培养孩子的能力。
所谓创新,本质是指突破,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,旧的常规戒律。难民思维最重要的出发点就是,旧的规则和旧的世界已经不可用了,必须想法设法实现新的突破。这是一种珍贵的思想遗产,不过着实是迫于无奈。
我们不需要真的为了培养创新精神,把孩子置于“难民”的境地,但是,难民思维所体现的创新性,其实也可以应用于日常教育之中,具体可以怎么做呢?
第一,为孩子创设新环境,适应新环境。
创新最大的敌人是习以为常。对于孩子,我们习惯帮他维持秩序,让他习惯已有的规则,在学校遵守规则,在公共场所不要出格,这些都是社会化的一部分,也是孩子应该学习和掌握的,但将他置身于一个新的环境,事实上会更有机会激发孩子的创造力。
童行的营地活动设计选取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,有雾凇晶莹的东北,有野生动物出没的保护区,还有古色古香的南方小镇,这些在新环境中开展的探索,在新环境中发生的学习,本身就是激发孩子创造力的契机。
第二,带孩子发现新问题,拥抱新方法。
所谓新问题,其实是相对的,它不是指发现一个从来没有人发现的问题,或使用从来没有人使用过的方法。当然,我们的目标是真的能推进到人类的认知边界,但对于孩子来说,没有解决过的问题,没有使用过的方法,都是新的方法,在教育中,我们其实是引导孩子进行新的尝试。
童行线下教育使用项目制学习的组织方法,带孩子发现问题、发散思维、动手尝试、思考总结,而且,作为一种教学组织方法,它更注重让孩子自己探索学习。比如在童行秋季课程中,孩子们自己动手,创造性地运用科学原理,让日常小物实现了不同寻常功能,这也是一种对新问题、新方法的探索。
第三,引导孩子接受过程的不确定性,更关注尝试的过程,而不是输出一个结果。
创新绝不意味着一定成功,事实上,创新意味着你发现的这个问题从来没有人能真正解决。犹太人从逃难生活中学会了拥抱不确定性,孩子们也将从尝试的过程中学到这一点。
在童行松花湖冬令营中,元哲老师设计了很多科学探索实验,真正的科学家都能接受实验的结果是Negative的,因为之所以要实验,是因为还没有确定的结果。孩子们做的实验也是一样,他们将探索在什么样的环境、什么样的条件下能生成雾凇,他们将试着改变条件,控制变量,去进行真正的科学探索。这不是为了输出一个结果,而是去学习和体验真正的科学研究过程。
第四,从环境中的人中获取支持,营造自己的智库。
前面说过,犹太民族非常重视家庭,事实上,他们对于本族人的支持也是很有名的。外部压力会让社群内部更加团结,这实际上是把整个民族的智慧凝聚了起来形成了合力,这样的力量是很惊人的。
童行的营地研学也有这样的魅力。它人为的创设了一个可控制的环境,里面有友善的“陌生人”(老师)提供支持,有背景差异巨大的同龄人共同学习,有真实的情境和问题可以探索,这正是集体智慧生成的过程,孩子们获得的启发与收获,也是加倍的。
在《养育下一代创新者》中,作者一共提出了7条在家可实践的教育创新方法:
讲创新精神注入日常任务
展示创新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区别
父母示范并操作创新行为
深入学习并提出问题
清除对失败的恐惧
培养计算思维
点燃激情
其实总结起来也很简单,那就是保护他的热情,支持他的探索,为他创设创新的机会和情境,鼓励他反复练习。孩子是天生的创新者,我们的支持将给他行走更远的力量。
(注:本文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均不代表凤凰网国际智库立场)
- 上一篇:央媒:未来降息更可能下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而非存贷款基准利率 2019/1/7
- 下一篇:苹果亚洲供应商股价今日全线下跌 日本成重灾区 2019/1/4